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两千多年来,屈原一直活在人民心中,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就是为了表达对屈原的纪念。又是一年端午时,中国人的爱国信仰在此刻会得到洗礼,楚辞风骚的浪漫气息在此时也会得到展现,这既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美好纪念,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屈原与日月齐光
巴山楚水,云梦萋萋,青藤素崖,橘灯高挂。湖北秭归孕育了坚贞气节的橘树,更诞生了《橘颂》诗人屈原。诗人在《橘颂》中曾忘情赞美:“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屈子生为贵族,自幼便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官拜左徒、三闾大夫之职,兼管内政外交等诸多国家要事。可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屈子和橘一样刚毅直爽的品格注定不能同口蜜腹剑的小人共事,遭受谗言与猜疑而被楚怀王流放。被判流放或许是屈子政治生命的结束,却是他文学生命的新生。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流放西伯利亚后才出现了《罪与罚》这样流芳千古的伟大作品一样,结合政治愿望和悲惨命运,诗人诗意的品格在被放逐和流浪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创作了《离骚》、《天问》、《九章》等惊世名篇。可怜的屈子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上穷碧落下黄泉,始终找不到能匹配自己高洁品格的地方。终于在听闻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挥毫绝笔一首《怀沙》,于五月初五,从从容坦荡荡投石汨罗,以身殉国。
作为浪漫主义的诗人,屈子结束生命的方法也极度富有浪漫主义的诗意色彩。投石汨罗江——这是典型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优雅死法。《九歌?湘君》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娥皇女英便是觅水而尽。刘心武先生在演说《红楼》的时候也曾揣度黛玉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投湖自尽而死。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曾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于对于屈原崇高品格的热爱和对诗人伟大作品的崇拜,中国人民开始大范围的,自发性的祭祀屈原。祭祀的日期就定在屈原的祭日--农历的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端午追源屈原精神
诗人走了,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对后世影响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历代政治家特别是文人墨客对屈原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例如司马迁特别推崇屈原的“发愤抒情”,肯定之外,却又指责他“露才扬己”,认为他太不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以后各时代的文人对屈原虽然有不同的态度,但大多数是肯定的,接受屈原的积极影响,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发扬爱国主义。近代闻一多、郭沫若同志对屈原的“楚辞”研究较深,贡献较大。特别是郭沫若同志的《屈原赋今译》,用现代诗歌形式准确、生动地翻译了屈原的全部作品,不仅受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喜欢,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屈原的作品在日、法、德、俄等几十个国家被译成各种不同的文字出版。一九五三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就是其中之一。
每当那春桃、玉兰、绣球缤纷又落尽;每当那碧绿的芦苇塘又开始苍茫;每当古树的繁荫已经遮不住盛夏的烈日。我们便知道:端午的脚步声近了。这一天,全国各地,天南地北,都在祭祀屈原。虽然各地风俗各异,但有几种类似的方式:清晨早起,踏青采艾;有江河湖海的地方便龙舟一下水,健儿竞渡;缺乏水源的地区也不甘落后,组织开展更加考验团队配合的旱地龙舟;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腌咸鸭蛋,包食粽子。在后世的逐渐演变过程中,本是用来祭祀的粽子早已逐渐演变成了一道美食。两片苇叶提前一天泡好,卷成漏斗形填入馅料和糯米,再用马莲草扎紧,上蒸笼蒸透。打开食用,粽叶香,米香,馅料香,扑鼻而来。粽子的品种大体分为甜粽和咸粽两大类。甜粽又细分为:纯糯米粽,红枣粽,红豆粽等。咸粽则是肉粽和蛋黄粽并驾齐驱。中国人对于祭祀的重视和对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成就了今天粽子的美味。各具特色的庆祝端午节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的家乡会举行逐鸭比赛,绍兴鲁镇则家家户户门前悬艾,成人饮雄黄酒,孩童便由母亲在额上点雄黄以避五毒;京城附近的人更习惯于清早起来赶早市购买桃木剑和香囊替换了旧的挂在床头以祈顺遂平安。
宜昌屈子遗韵流芳
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更是从未停止过对诗人的追念。千年来承载着端午习俗的历史记忆,传播着屈原爱国精神。每年五月初五黎明,人们在龙舟下水前祭江,为龙舟“披红”,举行游江招魂等一系列仪式。礼毕,众人便会一起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龙舟开始游动,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游江》:“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呼唤屈子魂归。
屈原,给家乡人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精神财富。为了纪念屈原,宜昌人民习惯将“端午节”叫“端阳节”,并且要过“三个端阳”,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因为他,宜昌成了“中国龙舟之城”;因为他,宜昌人吃的粽子是三角形的,带文化味儿,说那是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红枣是说那一片忠心、忠贞不屈;因为他,宜昌被文化部明确指定“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是唯一的全国端午节文化节庆活动,并在宜昌长期举办;因为他,屈原故里文化园成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还是因为他,人民记住了一个诗意村庄——秭归乐平里,宜昌成了中国诗歌之城,中国诗歌节每年都会在这里召开,届时明星大腕云集,文人骚客齐聚,精彩活动目不暇接。作为宜昌人,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屈原的故里——橘乡便已成立以咏骚体诗为主的自发性的民间诗社--骚坛诗社。即便当时还是旧社会,很多人都只是农民,乡人依然以读诗写赋为傲。农民秀才,互相交往,激励切磋,以文会友,乐此不疲。每逢端午盛世,农民诗人们更是会济济一堂,齐聚屈原祠,用最具有乡土特色的口音吟咏着歌颂屈原的诗篇。
现在,宜昌人更是在端午节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传播屈原文化,传承着端午文明。端午节期间,宜昌各大中小学一般都会举行赛诗会。临近端午,关于祭祀端午、纪念屈原的稿件如雪花般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端午当天,学者、名流、学生齐聚一堂,或朗诵,或表演,或挥毫,将对于端午节的赞颂一一展示;届时活动的现场拍摄和照片及时推送到互联网,供全球华人观摩、欣赏和学习。
宜昌是千年文脉的历史文化名城,楚辞诞生之地,中国诗歌之城。作为宜昌人自当肩负起传承诗词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让爱国主义这一心灵动脉永远流淌着新鲜的血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先人优良品行,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让端午文化风雅中国,让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弦歌不断。(吴德纯 尤培锋)